一、加强工匠型人才培养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体系。近几年,我局先后以市政府名义或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工匠”培育计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意见》《武汉市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实施办法》《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实现“八个突破”:一是明确技工院校毕业生落户与大中专毕业生统一政策和办理通道,解决了多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落户没有渠道的难题;二是明确技工院校预备技师与普通高校本科学历相对应,技工院校预备技师可与本科学历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明确全市技能人才流动途径,规范技能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向专技岗位和管理岗位流动办法;四是明确工程技术类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之间比照认定的途径和办法,技师可比照认定为中级职称,高级技师可比照认定为高级职称,有利于促进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五是明确各类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的途径,解决了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的身份认定问题;六是明确急需紧缺性拔尖高技能人才通过专项招聘等渠道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七是明确企业引进紧缺高技能人才有关政策和待遇,在落户、设立工作室、岗位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八是明确企业引进的紧缺高技能人才给予50万元住房补贴。
(二)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有关政策精神,市人社局积极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自主评价本单位职工技能水平,支持技工院校自主评价在校学生技能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工作,目前各类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认定工作深入推进,各类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市教育局大力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全市8所国家示范职校和13所省级示范和特色职校开展一、二、三批1+X证书试点,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开发、智能新能源汽车、老年照护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课证融通方式培训学生11070名。推动1+X证书试点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横”目标链和标准链紧密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三)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近年来,我市为推动工匠型人才培训工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68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5716.4万元,在全市范围建成了12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个市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5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提高了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基础能力。同时,大力开展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立足培养高级工和技师等级的紧缺高技能人才,2017年-2019年,采取财政支持的办法,按照每人1.2万元的标准,为部分企业培养了600余名工匠型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新技师补贴性培训项目,根据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组织实施新技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武人社发〔2020〕11号)政策精神,为企业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条件,2019年以来,先后支持企业组织实施了3201名技师、764名高级技师培训工作并按照高级工每人2000元、技师每人3500元、高级技师每人5000元的标准补贴企业。市总工会充分发挥示范培训基地培育产业工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的产业工人、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2020年按照技能培训资格、场地建设规模、培训人次、特色培训专业及承办技能大赛等标准命名10家武汉市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并推荐2家省产业工人培训示范基地。市教育局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全市共遴选确定14个行业系统、67家企业、3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涉及11个专业大类,覆盖三大产业,学徒规模5478 人,打造共育技术技能人才新模式。全市采取校企协同育人订单培养、企业冠名和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比例达到60%,职校毕业生已成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高职、高薪已成为就业新气象。
(四)构建以技能为导向的持续激励机制。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我市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以武汉工匠、技能大师、首席技师、技术能手以及“武汉好手艺”民间工艺传承人才评选活动为平台,把建立完善、规范、科学的持续激励机制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技能创新活动,以及在企业关键岗位、核心工序设立首席职位等多种形式,在各行业和职业领域不断培育和选拔具有高超技能的领军人才。2019年我市开展了全市技能人才最高荣誉——首届“武汉工匠”选拔工作,评选出现代制造、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产业23名“武汉工匠”,给予入选人员一次性奖励30万元。截至2020年,我市从企业一线选拔市级首席技师80人、市级技能大师220人、市级技术能手1568人、“武汉好手艺”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20名;向人社部和湖北省推荐表彰了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2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12人、省级技能大师和首席技师50人,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树立了导向,为全市广大技术工人立起了标杆。市总工会推动实施“大城工匠”选树活动,2020年,组织参加第四届湖北“荆楚工匠”推荐活动,武汉市有20名高技能人才被命名为“荆楚工匠”,获表彰人数创历年之最。第三届武汉“大城工匠”选树工作从基层单位推荐的120余名候选对象中,选树50名武汉“大城工匠”。近年来共选树“大城工匠”178名、“荆楚工匠”47名。
(五)支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为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教育局、人社局积极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龙头作用,鼓励在汉高校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牵头成立了2个省级职教集团,分别为武汉商学院牵头的湖北省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团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牵头的湖北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批准了11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包括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牵头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财经商贸、服装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职业教育集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牵头的学前教育、汽车、城市建设、城市物流和工业物联网职业教育集团,以及武汉技师学院牵头的“汉阳造”职业教育联盟等。通过创新办学形式,强化校企合作,有效拓宽了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
(六)鼓励事业单位招聘工匠型人才。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对于学历方面不作硬性要求,由招聘单位结合本单位用人需求设定学历等岗位条件。鼓励事业单位按需招聘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局正在制定《武汉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和《武汉市事业单位特殊人才引进目录管理办法(试行)》,对专项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进行规范。对于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可通过专项招聘或人才引进的形式直接招聘。
(七)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文件精神,从2019年到2021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策有关政策精神,我市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0年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迅速启动“以训稳岗百日攻坚行动”,截止到2021年5月底,全市累积受理8100多家企业、50余万名职工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拨付专项补贴资金6.9亿元。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局组织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大力推行“不见面”培训服务,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宽服务渠道。市总工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辟职工培训专栏,在线上为职工提供各类免费培训课程,通过技能培训便捷化,推进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日积月累提升。市劳动就业局积极开展定向就业技能培训,有就业需求的劳动者经培训后由培训定点机构介绍就业;大力推动技能培训机构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就业培训定点机构139家,其中,技能培训定点机构91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48家,建立绩效评估退出机制,每年组织定点机构认定以不断满足劳动者培训需求。全市就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结合劳动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一是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点,抓住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高峰的有利时机,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愿望,组织开展针对农民工需求的建筑、安保、家政、养老护理、旅游、计算机、叉车、西点烘焙等专业技能培训,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发展。二是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年龄、技能、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长期或短期、集中或分散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其参训积极性,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促进更快更稳定就业。三是针对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结合我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积极开展多期规范化、系统化的创业培训,不少大学生通过培训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圆了创业梦。四是针对退捕渔民,深入了解掌握退捕渔民就业和培训需求,针对退捕渔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对接途径难等实际问题,通过以会代训、上门授课、线上培训等方式,共开展退捕渔民培训732人,其中享受培训补贴106人,补贴金额10.06万元。
(八)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市人社局不断创新政策举措,出台赛前培训补贴、世赛参赛管理办法等政策,对世赛金牌选手给予最高80万元重奖,引导激励在汉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发挥世界技能大赛高端引领作用,2019年首次组织开展了第46届世赛40个项目的武汉市选拔赛,为鼓励广大职工、院校师生踊跃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对各赛项承办单位给予5-15万元办赛补助资金,对进入决赛的选手和竞赛优胜选手给予每人1000-3000元奖励,全市100多家企业、院校的近万名青年技能人才参与,选拔出116名拔尖选手组成第46届世赛武汉市集训队。在2020年举办的世赛湖北省选拔赛上,我市选手荣获了29个赛项的全省第一名,占61个赛项总数的47.5%。其中,15个市级集训基地承训赛项,我市选手取得了13个项目的全省第一名;25个市级选拔赛竞赛项目,有11名选荣获了全省第一名。同时我们还广泛发动,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2020年9月中旬,我们推荐了我市19名国赛项目选手,经过层层选拔最终7人代表湖北省参赛,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银二铜的好成绩(全省二银二铜)。同时,我们积极统筹市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了全市清洁行业、全市船舶行业、全市残疾人等13个市级职业技能大赛,重点打造“武汉市职业技能大赛”和“武汉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品牌,两大竞赛的市级选拔赛有7万多人参与,有力带动全市技能竞赛水平提升。市总工会于2020年组织开展第三届武汉市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共征集165个创业创新项目,其中创业组58个,创新组107个,参赛项目覆盖信息工程、移动互联网、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慧农业、智慧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组织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工作,推荐20个项目参加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最终有5个项目入围。命名50个以劳模、工匠、高技能职工为带头人,以技术攻关克难创新为主要任务的市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九)不断提高工匠型人才社会地位。市总工会在评选“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时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对评选出的每位武汉“大城工匠”给予2万元一次性奖励的充分肯定,对市级和市级示范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给予2万以上的工作经费奖励,鼓励引导更多职工追求技术技能往更高方向更深领域发展。市总工会还注重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兼)职,全市工会代表大会和委员会中,一线工人的比例分别达到 65%和35%。
(十)宣讲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市总工会每年组建成功攻克技术难题和重大项目的技能大师参加的劳模报告团、大城工匠报告团、劳动竞赛报告团,深入企业和一线职工开展宣讲活动,以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劳模风采,和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感染人鼓舞人,在职工中汇聚起新时代团结奋斗、拼搏赶超的磅礴力量。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努力提高工匠型技能人才地位待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落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举措,千方百计提高技术工人的地位待遇。积极搭建多层次国际、国内交流合作通道,组织我市优秀技能人才开展研修和交流活动,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比肩国际先进工艺水平的“武汉工匠”。进一步落实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之间的比照认定和有效衔接措施,引导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待遇提升机制,有计划地组织高技能人才先进代表慰问、疗养和考察等活动,不断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市总工会将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加大工匠型技术工人的培养力度,持续营造精益求精追求技术技能进步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职工中树立努力奋斗成为工匠型人才的职场追求,积极探索选树的工匠人才深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方式方法,为工匠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帮助协调服务,呼吁企业重视工匠人才的作用提高经济等方面待遇,多措并举,为工匠人才身份形象、社会地位、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不断做出努力。
(二)推动实施“武汉工匠”培育计划。深入实施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武汉工匠”培育计划》,面向企业一线,大力培养选树“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积极为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创造持续提升、持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对新选树的“武汉工匠”入选对象实行岗位津贴激励政策,调动更多劳动者技能成才的积极性。
(三)加大世界技能大赛夺牌集训力度。持续推动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建设项目,依托现有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准专业(工种)的大型企业和职业院校,按照世赛标准升级改造或投资新建市级世赛集训基地。同时通过统筹开展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重奖各类竞赛优胜选手,给予竞赛组织单位赛前培训补贴,激励全市企事业单位把岗位练兵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起来,挑选顶尖技能人才,在大规模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水平的前提下,为参加上海世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优秀选手。
(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在汉企业急需紧缺型工匠人才提供政策性补贴,支持企业“应培尽培、全员覆盖”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工匠型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招工即就业、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技工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空间,为社会培养高适应性技能人才。依托电子社保卡系统,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电子培训券”政策,向企业职工发放“定向培训券”,简化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申报和补贴资金拨付流程;向社会人员发放“通用培训券”,便于需要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实现技能就业。市人社部门将遴选优质社会培训机构和需求量较大的工种并发布目录清单,构建支撑电子培训券使用和兑付的技能培训执行网络,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积极完善终身培训的工作机制。
(五)推动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的平台作用,大力培育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优秀技能人才,不断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结构性需求。鼓励企事业单位为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工作室,积极申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经评审认定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10万元建设经费补贴,并对运行2年以上、项目绩效评估为优秀等次的工作室再给予10万元奖励性补助。
(六)扎实做好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推荐工作。持续开展武汉工匠、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等评选项目,扎实做好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湖北工匠、省技能大师、省技术能手、国家和省(市)政府津贴等项目的评选推荐工作,逐步增加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的比例,加大拔尖高技能人才选拔力度,进一步拓宽选拔工作辐射面,不断提升我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工作的影响力。
(七)进一步加大职业院校实训师职力量建设。每年资助200名左右实训教师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到企业拜师学艺、到国内培训交流以及出国培训学习,为我市职业教育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院校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密切校企联系,形成密切协作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将弘扬“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彻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业者和技能劳动者。
(八)持续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市教育局将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通过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举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等措施,不断为加强我市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作出教育贡献。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1年6月2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2000161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