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人社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推进力度,为武汉加快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提供人才支撑。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开展人才招聘项目,壮大创新发展生力军
一是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学子聚汉”两项工程,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成效。2022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1.7万人。今年一季度,在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举办“就在武汉”系列校园招聘会50场,提供岗位10.7万个。持续组织赴外引才推介,走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政策推介会和专场招聘活动。
二是援企稳岗促进就业。聚焦武汉主要产业链的发展规划,聚集优势和“965”产业集群优势,围绕“光芯屏端网”、网络安全、数字创意、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开展1131联企拓岗活动,常态化为企业开展用工帮扶。根据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来看,企业提供的岗位需求中,有11455人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9.73%。市区人力资源市场及时将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发布,根据企业要求组织开展招聘活动。每年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0万人次,其中包括了许多技术能手、专业技术人员,助力了企业发展,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了我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二)加强各类平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力
一是大力支持行业引领作用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创新潜力突出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以与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青年人才,更好助推产学研用一体化。2022年,全市新增设立博士后工作站9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家。
二是积极开展就业见习,今年一季度,遴选10家优质企业申报创建武汉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筛选优质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3585个,为高校毕业生提高实践能力打造优质平台。
(三)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激发人才队伍创新力
一是制定出台《武汉市跨区域跨单位流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审核确认和重新评审工作暂行办法》,对流动来汉专技人员在原区域、原单位取得的职称,按程序进行确认或重新评审后,可在我市继续使用。同时,职称确认服务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办理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真正做到使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2022年向409名跨区域流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发放职称电子确认书,打破区域壁垒,促进人才流动来汉。
二是以“武鄂黄黄”为核心,按照整体布局、优势互补、服务协同、畅通渠道的要求,建立武汉都市圈劳务协作联盟,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共组织市外招聘活动10场,2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1万余个,现场达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就业意向800余人。劳务协作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序转移就业,保障了我市企业用工需求。
三是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发展。以服务就业为根本,以提高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导向,培育骨干企业,完善服务业态,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区域协同,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隆重举办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暨首届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高峰对话会,加强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源服务联动合作,为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会同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进企业、进园区、进高校活动,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学子聚汉”“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有力推动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四)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营造创新发展好生态
一是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为贯彻人社部关于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进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工作的要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四办改革,市人才服务中心、青山区人才服务中心等机构已数字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40余万份,并依托档案数字化成果,积极探索互联网+档案业务,通过网站、微信及移动端为办事群众提供查询、远程阅档、依据档案内容出具相关证明等业务,推进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延伸。
二是推动档案接收、转出等高频业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全市各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已全部接入基于湖北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已初步建成省级集中档案基础信息资源库,并对接全国档案管理服务运行平台。实现了省、市、区三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等目标。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保障,破解人才瓶颈,推动武汉加快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按照人社部和省人社厅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的通知要求,拟订武汉市贯彻落实举措,围绕政策落实、稳岗扩岗、校园招聘、创业扶持、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方面统筹推进10项行动,充分挖掘就业渠道,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兜牢青年就业底线,全周期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是发挥“965”产业集群优势,围绕光电子、汽车、大健康等领域,促进高校毕业生等年轻群体规模化高层次就业。开展就业见习“提质行动”,对武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进行全面考核,将更多发展势头好、岗位质量高、吸纳能力强的优质企业纳入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范围,提高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质效,新增见习基地50家,坚持见习岗位月征集制度,全年征集、发布就业见习岗位1万个。
三是强化供需对接保障,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聚汉就业创业。进一步摸清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数量、专业等情况,按企业招聘需要,将有关高校、有关专业毕业生情况向企业定向发布,帮助企业精准招聘。全年筹集就业岗位50万个,培训大学生等创业者10万人次以上。统筹组织开展“就在武汉”系列校园招聘活动150场以上,持续组织赴外引才推介,前往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组织引才活动。
四是强化政策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策进万家 宣传零距离”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活动,编印《2023年度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在线下招聘会、直播带岗、“云招聘”等活动中同步开展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做到“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三位一体。积极利用高校就业指导课、形势政策课、专题培训沙龙等活动,开展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专场政策解读,让有需要的大学生应知尽知。
五是持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合作平台,筹划举办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高峰对话会等活动,探索与长沙、郑州、南昌等城市建立区域行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升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骨干企业,着力发展猎头、人才测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推动机构开展猎头、委托招聘等服务,促进区域间人才有序流动。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2000161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