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推动政校企多方联动,保障大学生全面高质量就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人社局以深入推进“学子聚汉”工程为抓手,持续挖掘高校毕业生“人才富矿”,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常态化走访重点企业,搭建精准供需对接平台。
一、拓宽渠道,加大高校毕业生人才供应力度
一是走访对接,摸清人才需求。开展联企拓岗“1131”专项行动,对企业发展规划人才结构、用工缺口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定期征集招聘岗位或见习岗位,保障人才供应链建设的针对性、精准性。二是校政企协同,促进供需对接。联合市区相关部门,组织并指导各区高频率、多层次开展“就在武汉 创赢未来”主题系列招聘活动,按照用人需求与高校专业相匹配的原则,每年走进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武汉市重点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全市每年开展不少于200场,提供岗位约50万个次,持续扩大人才供应链规模,提升招聘效能,助力精准匹配。三是赴外招聘,引进高端人才。组织“965”产业重点企业、知名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赴北京、南京、西安、重庆等城市的知名高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进一步扩大企业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武汉引才聚才“磁吸力”。四是就业见习,扩充人才储备。建管并重,授牌成立武汉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每年征集并发布优质见习岗位1万个以上,发放就业见习补贴,为企业招人用人打足提前量,完善就业见习制度,助力企业发掘人才优势,减轻用人成本。
二、向新提质,强化新质生产力人才培育供给
近年来,市人社局进一步加强创新链与人才链统筹协同,聚焦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加大创新育种、能力培训、大赛展示、资金扶持等各环节的帮扶力度,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三个优势转化”。
一是依托市属高校,培训创新人才。从2016年开始,市人社局分别在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等市属高校及其他武汉地区高校和创业服务机构共建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59所,通过创业政策解读、创业技能指导、创业活动展示、创业沙龙交流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每年培训大学生、青年创业者10万人次以上,大学生创业热情、创业能力持续提升。二是举办大赛,发掘创业人才。2021年以来,我市围绕服务武汉市“965”产业集群发展,先后举办三届武汉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每届大赛突出产业需求,设置电子信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赛道,为获奖项目提供3万元至50万元资金扶持,有效覆盖重点发展领域,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三是资金扶持,引导人才补链。2022年以来,对在养老、家政服务和现代农业“三大行业”创业并依法登记注册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给予连续2年,总额不超过8万元的创业补贴。通过专项补贴的方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三大行业”创业,促进重点行业创新创业发展。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学子聚汉”工程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摸清企业用工需求,联合市直有关部门,以“就在武汉 创赢未来”为主题加大力度举办校园招聘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市属高校,提前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单位,定向邀约与该高校专业契合度较高的武汉市重点企业进校参会,加大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聘会意愿的同时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效率。二是划分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直接对接到相关学院或者专业,举办特色专场宣讲会,让招聘更有针对性,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解决中小企业岗位普遍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三是在组织举办招聘会的同时,可以设置就业见习专区,针对尚未处在毕业季的高校学生,通过参加就业见习训练和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毕业季就业打好“提前量”。
同时,市人社局继续擦亮武汉大学生创业大赛品牌,不断依托市属高校等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培养创业人才,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业生态。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7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2000161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