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盟: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衷心感谢贵单位的宝贵建议!建议内容与国家就业优先战略高度契合,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对进一步做好我市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市人社局会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激发经济发展动能,增强就业岗位供给能力
(一)发挥优势产业高质量就业引领功能。积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全链条提升,促进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协同发力。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信科、长飞光纤、长江存储、华工科技等1.6万余家企业,规上企业超过1500家。汽车产业拥有8家乘用车整车企业和3家客车企业,集聚黑芝麻科技、华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亿咖通等160家骨干企业,规上零部件制造企业500余家。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4759.41亿元,同比增长5.4%,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释放服务业促就业提质扩容潜能。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武汉市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清单,加快推动研发和科技推广、知识产权、金融、物流、人力资源等12个重点领域发展。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对43家省级服务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奖励975万元,对华科大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7个项目奖补1500万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扩充就业“蓄水池”。
(三)强化民营经济就业增长主引擎功能。一是出台《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创新、人才、融资、梯次培育、市场、环境等6大方面提出20条新举措。组织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专场活动,搭建民营企业产融合作桥梁,截至目前,5场专场活动促成投融资意向合作20余亿元。举办“一会一日”、亲清政商恳谈会、“民营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800余场,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有效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实施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金桥计划”、培育创新型民营经济人士“金领计划”“两项计划”,用好众创孵化载体、科技金融工作站等“六类载体”,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发展。聚焦产业招商、海外招商,借助相约春天赏樱花、进博会走进湖北等平台举办招商活动51场,赴瑞典、英国与诺和诺德、拜奥、博毅雅等企业对接洽谈,推动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汉投资、设立第二总部,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三是通过“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和税收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开展税费优惠政策宣传,不断提升政策知晓度。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精准定位、智能推送,精准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等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轻社保成本12.29亿元,落实就业补助资金5.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4%。
二、实施“楚材聚汉”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持续推进“楚材聚汉”“学子聚汉”工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楚材聚汉、共建支点”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学子聚汉”工程,抓好政策落实、岗位筹集、就业见习、创业扶持、安居保障等工作。今年以来,全市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规模,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7000余个;拓展市场化就业空间,举办“就在武汉”系列校园招聘活动83场,提供岗位17万个;新增就业见习基地61家,征集发布优质就业见习岗位13641个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2%。
(二)积极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载体。举办“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三届大赛共为600多个获奖项目落实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撬动创投资金约1亿元。依托在汉高校、社会力量建设大学生创业学院,为大学生免费提供理论教学、创业实训、专业辅导、项目孵化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创业学院59家,培训青年创业者129.8万人次,孵化项目6494个,发放奖补资金1218万元。聚焦优化创业金融服务,打造“青创贷”政策性创业担保贷款项目,实行“一网通办”模式,有效缓解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慢问题,今年以来发放贷款5.13亿元,扶持企业613家。
(三)不断优化青年就业创业良好环境。开启2025年毕业季长江灯光秀,在江滩、龟山电视塔等区域,滚动播放“就在武汉·创赢未来”等宣传标语,展示城市爱才留才诚意。围绕建设国家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充分挖掘用好百万大学生独特资源优势,以“青春武汉·约你同行”为主题,策划开展在汉百万学子行系列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城市融入专场活动25场,吸引30余所高校、200多个专业、近2500名大学生积极参与,更大力度集聚优秀青年来汉就业创业。
三、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兜牢困难群体民生底线
(一)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持续推进零工驿站规范化建设,先后制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零工驿站求职招聘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零工驿站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着力打造“四门口”(家门口、厂门口、店门口、站门口)零工驿站服务体系。利用“湖北公共招聘网·武汉”网站,设立零工市场专区,为用人单位、雇主和求职者搭建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的线上服务平台,多措并举促进零工群体多渠道灵活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零工驿站63家。2024年以来,累计为全市各类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10万人次,发布岗位信息10万余条,举办各类招聘会近80场,促进1万余人达成意向实现就业。
(二)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大力实施就业援助行动,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对大龄、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常态化帮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信息库,搭建高效供需对接平台,强化就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展“春风行动”等综合类招聘活动395场。完善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举措,激发就业活力创业。今年以来,累计为各类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18.5万人次。截至6月底,全市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3.96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9万人。
(三)全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持续深化“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走访企业117家,残疾人109人。常态化开展残疾人职业介绍,通过市民热线、武汉政务等接待来电来访残疾人100余人次,推荐就业岗位130个。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招聘会25场、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2143个。结合残疾人就业意愿和市场需求,举办收纳整理、手工编织、电商直播、咖啡烘焙、农村实用技术、AI新媒体等各类培训班38期,培训残疾人1367人次,推荐上岗820人次。调研“阳光家园”“阳光驿站”等残疾人服务机构,顺利完成建立武汉市辅助性资源调配中心前期筹备工作。
四、健全技能培训体系,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965”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培训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的积极作用,以长飞光纤、华星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围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积极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高技能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遴选推荐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4.6万人。
(二)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以促进劳动者提升技能为目标,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院校、社会培训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广泛宣传“新八级工”政策,“点对点”服务华星光电、中建三局等企业,指导企业根据国家标准或评价规范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促进企业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措施相互衔接,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人才评价培养环境。今年以来,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1.27万人。
(三)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机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支持市属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社会培训,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江汉大学与华烁科技、科大讯飞、东风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98个,共建工业互联网 AI 应用实验室、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实训平台、智能软件测试实验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东风汽车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海康机器人等156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建职教集团6个、产业学院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24个。
五、打造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一)“数智人社”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聚焦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启动建设“数智人社”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功能设计、招标采购、深化设计,正在组织开发测试。建成后,将推动就业领域全流程进系统、全业务实名制、全服务用数据,实现岗位精准匹配、政策直达快享、服务便捷高效,提升精准服务、智慧监管和科学决策的数字化治理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基本建成。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建成市级‘一站式’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工作部署,选址江汉区西北湖路55号双玺荟2号楼,统筹打造市级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武汉人才之家,整合布局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人才招聘、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创业成果展示、创新创业园等功能区域,提供安居落户、求职招聘等一站式服务,近期将投入运营,预计每年服务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20万人次。
(三)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围绕“965”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发展人才引育、用工保障、培训开发、管理咨询等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经人社部批准,国家级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中央商务区、光谷园区、车谷园区基础上增设汉阳园区,“一园多区”格局进一步拓展。各园区聚焦本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集聚各类服务机构100余家,年营收突破300亿元,服务用人单位12.8万家次和劳动者110余万人次,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持续规范。全面实施《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条例》,严格落实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和备案制度,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企业履诺检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公示工作,鼓励社会监督,推动行业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2025年,从省“互联网+监管”平台随机抽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工企业36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招聘平台企业、自发性零工市场、被投诉举报的单位或个人等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开展针对性检查,严厉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非法职介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企业依法用工意识不断提升。进工地、进企业、进园区开展“人社惠民政策进万家”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带薪年休假制度等政策法规,指导企业规范用工。组织企业劳资人员、工程项目经理和劳资专管员开展用工培训,提高企业依法用工意识。畅通维权渠道,推广“一站式”劳动保障维权服务,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严格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实行接诉即办、快立快处,及时查处拖欠工资、超时加班、收取押金、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截至5月,全市检查用人单位2148户,涉及劳动者5.27万人,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持续完善。鼓励灵活就业人员自由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高频服务事项同步延伸至街道、社区、银行,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银行办”,有效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应保尽保。组织召开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推进会和政策培训会,设立职业伤害保障社保经办服务窗口,7月初,全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实施,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积极稳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截至2024年底,全市灵活就业人员累计开户2.55万人,实际缴存5341人,实缴金额7063.83万元。定期评估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低收入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完善薪酬调查制度,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工资增长提供薪酬调查信息,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促进职工工资的稳步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2000161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