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万莉军、郑海法、黄晓东、薄文、张会君、印宗、李娟、李江颖、赵慧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保险保障的建议收悉,我局非常重视,成立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专班,会同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市总工会等部门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你们提出的建议深中肯綮,既明确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又指明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保险保障工作情况
(一)以社会保险体系为基石,充分释放政策潜能
1.放宽社保参保条件。自2014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允许灵活就业人员和新业态从业人员自由选择参加武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出“线上办理”、“手机APP办理”、“自助服务终端办理”、“就近网点办理”以及“银行合作办”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家门口便捷参保。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有约62.7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占参保总人数的16.8%;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08%。
2.快速落实工伤保险新制度。市人社局、市邮政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在全国率先推行快递员优先参保工伤保险政策,将3.3万余名快递员纳入工伤保险单险种参保体系,指定23家定点医院为“快递小哥”开辟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绿色通道”,允许先救治后结算。至2024年底,已有近4000名基层快递网点新业态员工选择优先参保。
3.筹备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按照国家人社部与省人社厅统一部署,自今年7月起,我们将出行、即时配送、同城货运三大行业的11家平台企业在汉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畴。据初步估算,试点实施后,将惠及我市滴滴出行、美团外卖、饿了么、顺丰同城等平台超5万名新业态从业人员。
目前,我们已完成职业伤害保障政策经办业务培训、系统测试、服务窗口设置等工作。全市15个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均设立了专门的职业伤害经办服务窗口,由委托承办机构各派驻1名专职人员,与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合署办公。同时,委托承办机构还设置了片区集中办公点,负责片区工作调度、事故调查等任务。通过合署办公与集中办公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我市职业伤害保障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7月3日,我市成功出具了全省首份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确认文书,并于7月7日按程序向当事人送达,同时完成了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结算业务,这标志着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在我市顺利启动并平稳落地。截至目前,我市日均接到报案约30件,总体运行态势平稳,共接到涉及武汉市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事故报案信息186条。
(二)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业态从业人员意外保障新模式
1.积极推行医疗意外保障。为减轻新业态从业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市医保局积极支持由中国人寿、人保财险等8家商业保险公司联合承保的武汉惠民型商业医疗保险“福汉康”与基本医保有效衔接,不限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和户籍,凡武汉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均可投保,对具有医保目录内住院(含门诊慢特病)费用、医保目录外住院费用、目录外高额特药费用、罕见病药品费用、质子重离子医疗费用和CAR-T药品费用等六项内容予以责任保障。“福汉康”保费仅126元/年/人,截至2025年4月,已累计赔付6807人次,赔付总金额4460.58万元,总体赔付率为55.6%,人均赔付1.21万元,个人最高赔付58.2万元,对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补充。
2.大力推行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市总工会积极鼓励新业态企业建立工会,吸引新业态从业人员加入工会,按照100元/年/人的标准自愿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费。目前,全市已有近1万名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工会并缴纳了职工补充医疗保险。
(三)以权益保障为核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劳动权益
1.强化宣传引导,提升维权意识。市、区人社部门积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利用线上宣传、线下讲座、现场咨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更加明确的维权途径,让劳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权益边界以及维权的具体方法,引导他们不断增强权益保护意识。
2.加强部门联动,推动劳动权益落地生根。与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印发《武汉市快递行业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鼓励快递企业与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目前,全市3.94万名全日制从业人员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纳比例高达73.75%。市交通局与人社、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政策衔接和协同配合,通过实时监测平台派单量、司机工作时长、安全培训记录等数据,对超时接单、疲劳驾驶等风险行为进行预警,进一步强化对网约车和货运车平台企业的用工规范管理。
3.开展集体协商,筑造合作共赢新局面。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和企业家联合会将新就业形态群体所在企业和行业作为集体协商重点培育单位,深入饿了么、美团、滴滴、快递行业等平台企业(行业)武汉总部指导开展集体协商工作,引导平台企业就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等事项开展民主协商,先后督促54家头部平台企业在相关协议中,完善平台算法规则、报酬支付标准、休息休假制度等劳动权益保障内容,推动平台企业切实履行劳动权益保障社会责任。
4.加强用工监管,织密劳动保障安全网。从2022年起,市人社局将新业态企业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范围,每年会同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交通局等部门对新业态相关行业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规问题的,督促企业及时改正,今年已查处195件案件。对涉及劳动争议的,依法引导企业和员工通过劳动仲裁等渠道依法维权,近两年,全市劳动仲裁机构共受理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712件,调解、裁决金额合计1000余万元。
二、下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见》精神,继续落实公平性的社会保障基本政策,不断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流程,稳妥而有序地提升在汉就业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职业伤害保障的比例。同时,积极引导和激励商业机构及新业态行业企业为员工投保多样化的商业保险,以激发更多新业态从业人员在汉安心就业、乐居生活的热情,为武汉打造发展支点、率先实现崛起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持续深化社会保险覆盖广度与深度
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险参保流程,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推动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向基层深入延伸,确保新业态从业人员能够就近便捷地办理参保手续,享受社会保障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二)确保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平稳落地
1.加大职业伤害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新业态从业人员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保积极性。按照省人社厅统一制定的政策解答口径、经办服务指引以及宣传工作要求,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联合平台企业精准开展针对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政策宣讲活动,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政策内容、明晰自身权益、熟悉参保流程、稳定未来预期。
2.加强职业伤害保障经办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大对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新业态从业人员能够顺利享受到职业伤害保障待遇。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以满足新业态从业人员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三)全面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护
1.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人社与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落实。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等,及时解决新业态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2.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的行为。我们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平台企业进行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法律援助工作,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和支持。
3. 强化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建设,推动新业态调解组织发展。畅通裁审衔接渠道,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及相关民事纠纷。督促指导各类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及其他专业化社会组织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通过加强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完善多元化解纷机制等措施,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2000161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