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其他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52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6日 17:07
         

姜志权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提案该提案内容与国家就业优先战略高度契合,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对进一步做好我市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市人社局会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强化政策协同,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一)不断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武汉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从发展产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其重点群体就业、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等6个方面,制定23条支持举措,进一步完善产业扩容、企业稳岗、创业带动、培训赋能、兜底保障等政策体系,不断强化政策集成、促进就业提质扩容。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2%

(二)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通过深入实施“965”产业链链长制、研究出台《武汉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制定武汉市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清单、积极落实服务业引导基金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推动我市优势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4759.41亿元,同比增长5.4%,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全面落实稳岗就业补贴。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推动降、返、补、扩等稳岗促就业政策应出尽出。加强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经营主体支持,提高补贴发放标准。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社保政策,及时兑现就业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全力支持我市企业稳岗扩岗。今年1-5月,全市累计为企业减轻社保成本9.63亿元,发放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

二、完善支持体系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一)聚力实施楚材聚汉工程。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研究制定《武汉市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楚材聚汉、共建支点为主题,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返乡创业,明确了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创业培训、优化创业服务、营造创业氛围等工作举措。今年1-5月,全市扶持创业人数 1.82 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03万人;其中,新增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293人,带动就业4735人。

(二)积极打造创孵化载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高等院校高质量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打造扶持初创企业、落实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服务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省级孵化基地83家次市级孵化基地68家次,落实基地奖补资金4419万元基地外初创企业场租补贴105.84万元。支持在汉高校、社会力量建设大学生创业学院为大学生免费提供理论教学、创业实训、专业辅导、项目孵化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创业学院59家,培训青年创业者129.8万人次,孵化项目6494个,发放奖补资金1218万元。

(三)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举办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指导和资金扶持,通过创业陪跑+资本对接+场景孵化三重赋能,为初创企业孵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三届大赛吸引4637个项目报名,为600多个获奖项目落实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撬动创投资金约1亿元。提升创业担保贷款业务经办能力,组织汉融通公司开发与省监管平台对接程序,持续优化系统平台功能,今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98笔、金额6.59亿元。

三、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深入实施学子聚汉工程。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学子聚汉工程,抓好政策落实、岗位筹集、就业见习、创业扶持、安居保障等工作。今年以来,全市积极挖潜扩容就业岗位,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规模,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7000余个;拓展市场化就业空间,举办就在武汉系列校园招聘活动83场,提供岗位17万个;新增就业见习基地61家,征集发布优质就业见习岗位13641个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2%

(二)做实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优化返乡创业服务,结合产业特点、区位优势,培育扶持返乡创业平台,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累计已建成26家省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示范项目为农民工等返乡入乡人员提供项目推介、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做好武汉市劳务品牌建设工作,认定武汉汽车智匠等15个品牌为武汉市劳务品牌。及时掌握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积极落实脱贫人口外出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政策,全市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2.34万人以上。

(三)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大力实施就业援助行动,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对大龄、残疾、长期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常态化帮扶。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实名信息库,搭建高效供需对接平台,强化就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今年以来,累计为残疾、脱贫劳动力等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18.5万人次。截至5月底,全市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3.39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四、健全培训机制,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合力,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新技师培训,加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高技能人才储备。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搭建工学一体化培训平台,实施新型学徒制培训。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养老、托育、康养等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围绕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加强农业人才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培育专业化、现代化农业技能大军。2024年,全市组织开展企业职工培训20.6万人次。

(二)建立就业与学校教育联动机制。不断优化市属高校专业设置,指导市属高校根据产业需求办专业,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江汉大学增设足球运动、柔性电子学等专业,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是国内首批开设足球运动专业高校之一。武汉商学院马术运动与管理、新能源汽车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三个本科专业成功获批,为全国唯一开设马术运动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学校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新成立会计学院,以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凸显学校商科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升产业人才培养能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支持市属高校加强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教学标准、生产实训等方面与企业深度融合,通过企业冠名班、订单班等方式实行定向培养,实现学生好就业、企业得人才的双赢局面。江汉大学与科大讯飞、东风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共建工业互联网AI应用实验室等校内外实训基地200个。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对接科创园区及创新企业,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具有数字标签的特色产业学院6个。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东风、华为、海康机器人等156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建职教集团6个、产业学院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24个。

五、加强权益保障,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定期评估最低工资标准,向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提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建议,确保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为低收入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发布制度,每年调查1800余户企业、近30万职工薪酬情况,对外发布近170个职位薪酬调查信息,引导企业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确保关键岗位和一线岗位劳动者获得应有的报酬。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分配制度,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调,确保劳动者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

(二)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动企业与劳动者建立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促进双方依法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通过完善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等措施,确保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公正、高效、有序进行。

(三)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全面实施《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条例》,严格落实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和备案制度,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企业履诺检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报告公示工作,鼓励社会监督,推动行业透明化、规范化发展。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非法职介等违法违规行为。

六、畅通流动渠道,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

(一)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大学生落户政策,实现落户与就业创业全脱钩,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凭毕业证可直接申请落户。组织实施积分落户、就业创业落户、引进人才落户、投靠落户,不断优化落户政策。建立健全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的动态机制,打造武鄂黄黄用工招聘联盟,不断强化区域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要素顺畅有序流动。

(二)积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武汉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积极打造普惠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按照覆盖城乡、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加强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建设,建好用好60家零工驿站,优化家门口、厂门口、店门口、站门口等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布局,巩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依托数智人社信息化建设,打造就业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人力资源供需精准匹配。

(三)不断完善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服务。积极推进武汉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留汉落户、创办企业、创业融资、成果转化、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落实毕业学年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近发放补贴2.21亿元,惠及毕业生13.25万人。开展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深化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机制,采取大数据比对、电话回访、入户调查等形式摸清高校毕业生底数,建立实名帮扶台账,有针对性提供“1131”就业服务。截至目前,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4%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716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 办公地址:武汉市江岸区金桥大道111号
  • 办公时间:08:30-12:00 14:30-17:30
  • 邮编:430012
  • 联系电话:027-12333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鄂ICP备2000161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1685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01000008